来源:中国经营报济南期货配资
1. 专业的投资顾问团队:个人股票配资平台通常拥有专业的投资顾问团队,他们能够根据个人投资者的需求和目标,为其量身定制投资方案,并提供专业的投资建议和指导。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刚办了A银行的储蓄卡,就收到办理A银行贷款的推销电话。”王杰(化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贷款推销电话变换着不同的号码不断“连环call”,让人十分苦恼又无力抵抗。近日,多家银行发布声明,明确表示未与任何贷款中介合作,并提醒消费者警惕不法贷款中介的风险。
某银行风控人士坦言:“银行获客很难,客户审批额度也很难,贷款中介就两头吃。如果是公对公合作,金融机构会严格要求中介不得额外收取费用;如果是私对私,那就是客户经理个人行为。”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借款人而言,贷款中介加重个人贷款成本,甚至可能被不法中介欺骗导致资金财产损失,付费后根本无法获得贷款;对于银行而言,贷款中介“包装”贷款材料为不合格的借款人通过审批贷款,会带来资产损失的风险。
泛滥的贷款推销电话为何屡禁不止?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接不完”的贷款电销电话
“您好,要办贷款吗?”陌生号码的推销电话配合着短信,贷款中介“无处不在”。
“尊敬的客户您好,您在我行可以办理一笔677000元额度,期限五年,如有需要请及时回复1办理,查利率回复2,拒收请回复R。”
记者以借款人的身份联系到一位贷款中介陈明(化名),他提供了两种贷款方案:一种是三年期先息后本,需要向三家银行申请办理;另一种是等额本息,可以贷五年期。在设计好方案后,陈明告诉记者:“您可以填好表格给我,或者我带着您去银行指定窗口办理。”
当谈到产品收费以及公司是否正规,陈明说:“我们公司很多员工都是银行出来的,特别了解银行的产品,与银行都有合作。收费是1.5个百分点,银行放款后再收,这个您放心。”
一位国有银行信贷经理告诉记者:“有的客户经理会和中介合作,但是这么操作风险很大。贷款中介参与进来,材料的真实性降低,存在骗贷的风险,客户经理作为第一手责任人,要承担很大风险。”
“中介的服务收费是分层级的,只是帮你介绍更合适的产品,比如收1万元;一条龙服务,带你去业务部门办理贷款,比如收2万元;如果你资质不符合,中介帮你虚假包装,可能就收8万元。”上述受访某银行风控人士指出,确实有银行员工和中介联系,如果中介只是帮忙介绍产品也就罢了,但中介还会帮忙包装客户,一些资质特别差的客户,银行放款了就容易形成坏账。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贷款中介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到有借款意愿的人的联系方式来推销,有人近期向金融机构在线下或线上咨询过贷款事宜,有人在网上搜索过贷款信息,有人很久之前向金融机构或者贷款中介咨询过贷款事宜,都可能接到贷款中介的推销电话。
这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进一步指出:“贷款中介获得个人联系方式的途径比较复杂,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遵循贷款业务开展合规要求和保护客户隐私信息的要求,但不排除极个别金融机构或机构中的某些个人出于业绩或私利的原因与贷款中介的合作,此外贷款中介还可能从广告投放渠道、其他中介(如房屋中介、汽车销售渠道等非法获得个人联系方式),但严格来说在个人未书面授权将联系方式提供第三方的情况下,贷款中介和相关方的这种行为都是违法的。”
在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看来,部分电销公司以银行名义进行推广,甚至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推销贷款产品,利用消费者对银行的信任进行欺诈。此外,一些银行可能会通过外包形式,将营销活动委托给第三方电销公司,尽管银行本身并未直接参与非法操作,但这种外包管理的缺失也可能助长了电销泛滥。因此,银行在电销泛滥中并非完全无责,尤其是在外包管理和品牌维护上。
上海经邑产业数智研究院副院长沈佳庆指出,对极其分散的个人及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而言,靠银行自身有限的信贷经理队伍,客观上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出于自身利益角度,不少银行对电销公司利用自身名义开发客户的行为保持一定程度的默许。尤其是部分业务压力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以及承担较大业务指标的一线信贷经理,在实际经营中并不排斥与贷款中介合作以扩大客户来源的渠道,甚至有的银行还会主动提供信息、手续、审核等方面的便利。
多措并举整治不法贷款中介
业内人士指出,不法贷款中介将对银行、客户和金融市场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银行而言,不法贷款中介可能通过编造虚假信息等手段帮助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获得贷款或者提高授信额度,明显增加银行的风险,虚假的贷款广告宣传也将严重影响银行的声誉和形象;对于客户而言,不法贷款中介通常会承诺‘快速放款’‘低利率’‘免抵押’等优惠条件,但实际操作中收取高额中介费用,增加贷款成本,甚至可能出现伪造贷款审批结果骗取相关费用的情况,客户的个人信息也面临泄露和滥用风险;对于金融市场而言,不法贷款中介将扭曲银行信贷市场秩序,增加正常客户的贷款难度,降低经济主体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度,部分贷款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或被违规使用,带来相关金融风险。”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上述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也提到,首先,贷款中介往往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优势,从银行就可以获得的贷款产品被包装成为特殊渠道的产品,会被收取高昂的信息服务费或中介费(一次性收取不低于1%以上),实际贷款成本极高。其次,如贷款中介与金融机构中部分个人勾结为不合格的借款人通过审批贷款,会给金融机构带来资产损失的风险;再次,借款人可能被不法中介欺骗导致资金财产损失,付费后根本无法获得贷款;最后,还可能给借款人带来法律风险,常见情况是中介说可以帮征信不合格的客户修改征信或增信,唆使借款人伪造文件资料而违法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贷款中介还会衍生出一连串灰色产业链。沈佳庆告诉记者,随着电销行业乱象频频,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如“外呼系统+电销机器人”号称可通过技术规避通信运营商的监管;“防封机器人”则打着“普卡秒变白名单、高频不封号”的口号大肆宣传;对名下没有公司,却想办理经营贷的客户,也有“购买空壳公司+变更法人”的一条龙服务。
那么,贷款中介为何屡禁不止?
前述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金融机构的业绩压力大但自身的营销、获客能力差,导致其选择与中介合作开提升业绩;另一方面,消费者缺乏必要的金融消费知识,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容易被误导、被欺骗,让不法贷款中介有可乘之机。建议从合理制定金融机构考评指标(合理制定业绩指标、强化合规要求)、强化日常检查工作、多部门协同加上个人信息保护、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强化对消费者的金融消费知识宣传和教育多方面加以治理。
针对贷款中介乱象,建设银行(601939.SH)、中国银行、农业银行(601288.SH)、浦发银行(600000.SH)等多家银行纷纷发布公开声明,明确表示未与任何贷款中介合作,并提醒消费者警惕不法贷款中介的风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发布《关于开展打击整治不法贷款中介专项行动的通知》,对不法贷款中介的违法营销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邵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防范风险:第一,通过正规渠道申请办理贷款业务,使用贷款中介服务时必须仔细核实其资质以及工商登记信息,谨慎选择;第二,充分了解贷款合同的相关信息,包括贷款条件、综合费用、还款要求以及相关服务条款等,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第三,高度警惕不必要的转账要求,防止资金被骗,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李桐 济南期货配资